聚焦网络心态五:重塑网络社会 涵养良性心态

日期:2012-02-01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人民网点击:1568 字号: 手机:

扫描微阅读

      近几年,但凡有轰动效应的社会事件,都和网络有着密切关联,山西黑砖窑、华南虎案、李刚案、药家鑫案、个税调整、甬温动车事故等等,网络声音潮水般地漫进现实社会,也浸润着、改变着现实社会。传媒学者喻国明说,“实际上,网络已经成为今日中国构造社会议题的一个重要来源。”它直接影响着现实社会的判断,影响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,甚至左右着事件的走向。

      嘈杂的网络声音之下,有冷静的观察,也有无意识的围观;有务实的分析,也有狂躁的诘问;有理性的思考,也有极端情绪的宣泄。网络的“市民广场”上,客观、公正、理性、宽容与指责、攻击、诋毁、谩骂并存。甚至有些时候,“存疑、存恶、非理性”的音量,盖过了平和、理性的思考。公平、公正、民主、自由是网络民意的追求,但是,当人们将极端的情绪宣泄看成是自由,将肆意的攻击当成民主,而不去冷静分析、独立判断,乐于跟风盲从,事实上,我们已经走向了反面。

       网络并非是无关现实的“虚拟世界”,作为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平台和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,网络社会是日常社会中的一部分,网络心态是社会心态的反映和延伸,良好的网络心态将有助于社会的成长,反之,它的盲目与非理性必将引发社会思想和社会秩序的混乱。

       现实社会是网络社会的母体,只有拥有健康的母体,这个新兴的社会存在方式才可能走向勃兴,并以其融和创新、积极向上来反哺现实社会。当今社会能够给网络提供怎样的现实营养,这是涵养良性网络心态的关键。如果现实世界崇尚“强权即是公理”,网络社会的“谩骂即是真理”为何不能成立?当现实社会踏上“个体正常化矫正,社会理性化回归”之路时,网络社会将同样步入理性。我们的社会是否提供了足以安身立命的正面价值?政府与公民之间是否存有良性互动的渠道和机制,我们的公民和民间组织是否拥有参与社会管理的现实途径?执政者是否能够以包容之心对待“异质思维”,能否在众声喧哗中倾听“沉没的声音”?

       当然,重塑网络社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现实社会制度的建设是其一,网民群体的努力仍然不可缺失。少数先行者对理性的坚持,将成为促进网络社会理性成长的推动力。

     “人只有改变内在的心态,才能改变外在的世界。”,网络在公民意识启蒙上一直起着很大的作用,微博的兴起将这一意识更深入、更广泛地传播。但是,公民意识在觉醒,公民群体力量却没有形成。这是因为,我们还缺乏一个成熟的公民群体。并不是需要这些人去做出什么惊天地、泣鬼神的大事业,做一个理性的公民,多一份独立思考,多一点宽容、坦诚、尊重,这个世界就多一份向善的力量。

      奥一网曾将“网络公民”界定为:“不纠缠于无聊的口水战,不愿人云亦云,看重的不是自己的名利,但从不放弃应有的权利;他们不炒作、不夸大,动情不煽情,他们正在凭借自己的客观理性,逐渐成为网络界的意见领袖,这个群体也将覆盖并最终主宰互联网。”所谓“意见领袖”并不是占山为王,更不意味着代表真理,它只是也只能是一类群体意见的代表。他们各自独立存在,宽容异类,善待异见,以相互的平等、尊重,构建着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。 
 

名称:电话:
共0条评论

已关闭